耶律羽之(契丹贵族耶律羽之大墓被盗)

时间:2023-02-26 浏览:20 分类:生活知识

  耶律羽之(契丹贵族耶律羽之大墓被盗)

  面对着地下数不尽的财富宝藏,历史上盗墓行为屡禁不止,一批批地盗墓者前仆后继,铤而走险。1992年7月,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地裂缝山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地盗墓大案,当考古人员接到举报赶到现场时,已经是2个月后。

  这是一座辽代早期贵族墓,墓主人是大辽王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地堂弟耶律羽之。耶律羽之原本在东丹国辅佐耶律倍,但在耶律阿保机死后的皇位之争中,耶律德光在辽应天后述律平的扶持下成功继承皇位,身为长子的耶律倍选择投靠大唐王朝,所以,在耶律倍投靠唐王朝之后,耶律羽之便是辽王朝东丹国的实际统治者,也因此他的墓葬规格非常高,陪葬品十分丰富。

  墓中出土的龙形饰件

  耶律羽之墓,辽早期

  地点: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裂缝山

  发掘时间:1992年

  “鎏金錾花银把杯”

  “海东青”鎏金铜饰片

  耶律羽之墓所处的位置叫裂缝山,也叫裂山,《辽史》中也有记载。围绕着这座山有几百座辽契丹墓葬,就在山顶上,还有当时的祭坛遗址。由于辽国灭后,金人曾对契丹贵族墓进行大肆破坏,所以,现今这些墓葬的地面建筑大多荡然无存,许多地下墓葬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但耶律羽之墓在当时幸运地躲过了劫难。

  整座墓葬为砖石结构,全长32.5米,深10.2米,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东耳室、西耳室和主室组成。 其中,东耳室存放墓主人生前的用品,西耳室存放马具。

  墓门上彩绘武士立像

  墓主人及其夫人尸骨所在的主墓室呈长方形,进深4.3米、宽4.06米、高4.05米,装饰考究,整个主室墙壁全部用绿色琉璃砖营建,地面上的琉璃砖带有精美纹饰百思特网。

  在主墓室的东部、北部分别有琉璃砖尸床,尸床上分别罩着柏木制小帐,上施桐漆,加以人物、动物形象的彩绘。小帐彩绘中最精彩的是一组乐队彩绘,按幅排列于壁板正面,每幅绘一人,以红彩勾勒花边外框,内施白地作画,幅长42.5、宽22厘米,共十幅。乐师皆男性,身着袍服,各持策、排箫、琵琶、茎镇、手鼓、腰鼓等乐器。

  当考古人员进入墓室时,他们敏锐的察觉到墓室内缺少马具,只有马具残件,根据这条线索,最终当地民警成功抓获盗墓主谋4人,成功缴回马具在内的大部分文物。

  但据盗墓贼交代他们花了两个月才将这座墓挖开,百思特网先是盗走了西耳室的马具,准备下次再来盗走主室的陪葬品,但当他们再次返回墓室时,主墓室内就仅剩几件金银器了。原来,偶然经过此处的牧羊人发现了这处墓葬,就顺手牵羊了,墓中的大部分金银器都是被牧羊人盗走的。不久,附近的村民也陆陆续续进入墓室内寻宝。

  “万岁台金花银砚盒”

  “金花银渣斗”

  陪葬品中的40多件金银器包含粟特文化的连珠纹,突厥文化的折肩罐,古印度文化摩羯纹,当然还有中原文化的元素,反映了契丹文化的开放与多元。

  当考古工作者赶到此处时,除了在盗墓贼眼中值钱的金银器被盗,墓室内墓主人一年四季的衣物尽皆被毁,墓室内、地面上,到处是丝织品残片,一片狼藉,令人扼腕。

  仙鹿图案的织物,仙鹿头顶以灵芝做装饰,口衔着飘逸的丝带,身上还有梅花的斑点。

  唯一一件完整的丝织物由考古学家盖之庸在一户农家院墙上发现,当时这件袍子就搭在农户的院墙上晾晒,盖之庸一眼便识别出这是一件古人遗物。这是一件妆花织物,以五色的缎纹纬二重作底,先织出团窠,在用拈金线和拈银线在团窠内织出图案,有着浓郁的唐代风格。

  除了被追回的金银器、被毁坏的丝织品,墓室内保留了数件完整的瓷器。这些瓷器主要来自4个窑口,定窑、越窑、耀州窑、邢窑,其中一件定窑“穿带白瓷瓶”造型模仿自草原文化的金银器,体量大,釉色莹润洁白,更有一种简洁朴素的美。

  “穿带白瓷瓶”

  “提梁百思特网鸡冠壶”

  鸡冠壶是辽代瓷器中最有特色的瓷器之一,这一器型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因壶上部有鸡冠状的提系而得名。因为其形状很像皮囊,因此也称“皮囊壶”,最著名的当属陕西西安南郊的唐代何家村窖藏“舞马衔杯皮囊壶”。

  契丹有书禁,禁止图书出口,辽末金人又将辽文献烧毁,所以,关于辽早期的文献很少。目前发现的辽代早期墓葬也很有限。耶律羽之墓的发现为研究辽代早期风物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物质资料。1992年,耶律羽之墓的考古发掘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本文地址:欢迎分享转载74182.html

发表评论